新闻
县区动态
慈善基金
慈善项目
信息公开
关于我们
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新时代慈善事业之道

2023-09-05 17:08:57

编者按:今天是第八个“中华慈善日”。9月1日,由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慈善总会和南通市政府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华慈善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围绕“新时代慈善事业之道”作主旨演讲,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李小敏.jpg


“道”者,“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即天地万物都是从这里走过来的。这是中国古代对“道”的最原初的理解,讲的是天道。《中庸》里说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意思是诚是天道,按照诚去做是人道,这就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拓展了道的内涵和意义。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大命题。由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道的探索和追求。而在我看来,慈善也是一种道,这个道是道德的道,道理的道,道路的道。

于个人而言,慈善是修身之道。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孔子,离不开儒学。儒家以“仁”为中心构筑了价值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慈善思想重要的理论渊源。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德。可见在孔子那里,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的养成极其重要。儒家经典《大学》有“八条目”之说,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所在,也是道德养成的根本所在。道德来自于修身,而慈善正是修身之道,诚如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言,“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的积累。以善积德、以德修身、以身垂范,善莫大焉。

于企业而言,慈善是成功之道。“兼济天下”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所谓“兼济天下”,就是要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主动担起社会责任。这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但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存慈善之心、行慈善之举,既是责任所系,也是成功所需。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热心于公益的企业,一个奉献于社会的企业家,尽的是社会责任,树的是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赢得社会信誉、获得社会认可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企业做强做大、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保障。南通的张謇一生致力于三件事,办工业、办教育、办慈善。办工业,是为了民众的生计,即解决“养”的问题;办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成长,即解决“教”的问题;而办慈善,目的是解决“失教”和“失养”的问题。张謇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是因为他将企业和企业家的精神价值提升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

 于社会而言,慈善是和谐之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谐大同寄托着世世代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扶弱济困、守望相助既是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鲜明标志。孔子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自己希望能够自立,那就帮助众人做到自立;自己希望有所发达,那就帮助众人发达。从眼前的事情做起,作出示范榜样,这才是仁的方向和原则。这一穿越时空的思想,为今天慈善意识的树立和弘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慈善事业利国利民,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慈是发自内心的爱,善是见诸行动的美,慈善就是爱心的流淌、美行的伸张。一个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新时代赋予慈善之道新的内涵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慈善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由此,我们对慈善之道的理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我们遵循的慈善之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之道。既非中国传统慈善的简单推演,也非西方现代慈善的机械照搬,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慈善文化传统、借鉴国外慈善事业成功经验、体现现代慈善理念的独具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慈善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慈善组织深入践行党的宗旨、及时响应党的号召、忠诚当好党的助手,确保慈善事业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这条道路,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是最显著的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各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慈善事业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党对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我们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南。这条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兼济天下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财富观的重要体现。在这片文化沃土中,儒家仁政思想、道家为善思想、墨家兼爱思想和佛家慈悲理念等,奠定了中国慈善文化的基因。这种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对新时代发扬公益精神、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引领慈善事业发展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我们践行的慈善之道,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道。慈善事业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要准确把握慈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融入社会分配体系,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慈善调节作用;融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上发挥慈善救助作用;融入社会教育体系,在弘扬优良道德风尚上发挥慈善引领作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中发挥慈善协同作用。其中,“融入社会分配体系,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慈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完善分配制度,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赋予慈善事业在完善分配制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用分蛋糕来比喻三次分配,可以这样理解,初次分配是“分配蛋糕”,遵循效率原则,注重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是“分好蛋糕”,遵循公平原则,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平衡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关系;第三次分配是“分享蛋糕”,遵循共享原则,让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参与社会财富的流动和分配。而慈善事业主要是参与第三次分配,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慈善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微观均衡流动,有效辅助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政策盲区。也就是说,慈善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政府政策暂时没有覆盖到或者虽然覆盖了但因一些原因困难和问题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的方面,把项目投向最困难的群体,将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第三次分配成为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力补充。

我们追求的慈善之道,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之道。新时代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应该也必须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唯有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才能稳中有进、行稳致远,与时代同行、发展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慈善工作法治化是根本。把法律法规作为规范慈善行为的准绳,将慈善工作全部纳入法治轨道,慈善事业就能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安全的发展。加强依法治善,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职责权限,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慈善募捐、资产管理、善款使用合法合规。推动依法行善,促进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和信用制度,将捐赠行为纳入法人单位、社会公民征信体系,确保捐赠人按照捐赠协议履行捐赠义务。促进依法护善,推动全面落实各项促进措施,认真落实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用地、金融等支持政策,严格落实对欺诈、骗捐、侵占慈善财产等行为的处罚,维护慈善组织和捐赠人的合法权益。推进高质量发展,慈善活动社会化是基础。慈善基于自愿原则,通过合法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聚集、调配和平衡社会资源,表现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慈善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推动慈善活动更趋社会化,使这种社会活动体现出更为普遍适用的公益责任,致力于促进社会整体性发展、缓解社会结构性冲突;创造更公正的环境和更平等的机会,增强弱者充分参与社会竞争的权能;培育慈善参与主体的平等意识、互助精神,将一时一事济困救急的善行善举升华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让慈善事业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推进高质量发展,慈善业态现代化是关键。业态现代化是现代慈善的内在要求,是慈善事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围绕打造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重点业态,大力发展慈善信托,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设立慈善信托,鼓励和支持以股权、不动产等非资金财产设立慈善信托,拓宽财富向慈善流通的渠道;积极推动家族慈善基金、家族慈善信托发展,鼓励更多先富家族投身慈善事业,树立良好家风、实现善财传承。围绕打造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运行业态,加快发展和完善互联网慈善,不断提高慈善募捐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募集慈善资源、困难群众求助搭建更加便捷的平台,开辟大众慈善、全民慈善的广阔空间。围绕打造现代行业发展的良好业态,重点加强枢纽型慈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慈善总会在信息传递、资源匹配、专业发展、平台支持、统筹协调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更多资助型基金会发挥行业赋能作用,推动慈善项目资助方、慈善项目运营方、慈善行业支持方协同发力、协调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慈善力量专业化是保证。首先是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注重慈善组织特别是慈善总会自身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完善慈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规定,促进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创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建立起透明、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是慈善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着力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高等院校与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完善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评价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再次是慈善支撑体系的专业化。完善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慈善捐赠财产价值评估、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回馈、慈善表彰激励等制度,创新拓展慈善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相对独立、比较完备、有机衔接的政策促进体系、制度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已经全面展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江苏慈善任重道远。

志其道,我们须坚定执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坚定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深刻理解把握总书记这次考察江苏时提出的“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要求,自觉把慈善工作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审视谋划,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大局、有效助力大局,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扛起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行其道,我们当脚踏实地。把牢价值取向,坚持重实干、重质量、重效果,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把好工作投向,坚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做应该做的事,切实发挥好慈善工作调节性、辅助性、补缺性的功效;把准目标靶向,坚持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农村需要帮扶的群体谋划实施慈善项目,充分彰显慈善组织尤其是慈善会系统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兴其道,我们要开拓奋进。认真梳理总结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借鉴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兄弟省(市、区)的先进做法,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把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有效贯通起来,不断深化对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以创新破解难题、提高质效,以创新开辟路径、拓展空间,奋力书写江苏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