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15:36:48
无锡慈善博物馆
五月初夏 荡口古镇的北仓河
柳枝轻柔 绿水依依
古老的华氏义庄静静矗立
宛如时光的守护者
华氏迁居荡口六百余年
“力行德义”的文化世代相承
他们捐田兴办义庄
扶弱济困、赈济族人、办学兴教
每一个来到“老义庄”的人都能感受到
一种来自岁月深处的慰藉与感动
5月27日
在与义庄一河相隔之地
无锡慈善博物馆建成开放
在一处曾经是慈善与义举汇聚的所在
又有了这样一个主题的博物馆
仿佛看到
沉淀着岁月温情的历史长河
继续在向前流淌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
慈善 是灾难中的希望之光
在这家慈善博物馆里
我们能看到一场场天灾中
无锡人展现的令人动容的人道之光!
● 动一念,活万人
清光绪二年(1876)起
一场持续四年的大旱波及整个中国北方
受影响百姓占当时全国人口一半左右
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人以上
这次灾荒被称作“丁戊奇荒”
1876年起,苏北海州、沭阳一带“旱蝗为灾”,大批苏北灾民流亡江南。李金镛在赈济之余,萌发了北上放赈之念。他前往上海劝募,从胡雪岩等富商处筹得大批钱粮。
(李金镛像)
1877年1月起,李金镛一行携赈银十三万两,在沭阳等四(去)县开展“义赈”。
1877年5月起,李金镛由苏北至山东青州赈灾,“共赈二十六万口”。
1878年初,李金镛应李鸿章之命参与直隶赈务,向江苏士绅募捐六万余两,放赈至九个州县。
(记载李金镛赈灾事迹和其他功业的《李金镛行状》)
赈灾过程中,李金镛“自备薪水盘费,不动公项丝毫,赈款涓滴归公”。
1890年,李金镛积劳成疾,在开发漠河金矿任上病故,清廷下诏建专祠供奉。
● 战火下的函关秋赈
1930年前后 河南遭遇罕见旱灾
豫西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等地
田亩荒枯 赤地千里
天灾未去 人祸又至
军阀之间爆发中原大战
几十万灾民挣扎在生死线上
灾情初起的1929年,无锡中国银行堆栈经理施襄臣即前往调查灾情,并向无锡各界募集资金,组织力量在陕州、灵宝等地设粥厂数十所,救济饥民。
赈灾因战火多次中断。1931年正月,施襄臣又赴灾区,发现“迫饥寒者近五万人”,于是急电无锡方面追加募集,钱粮很快运到,灾民一片欢欣。
(记录施襄臣豫西救灾的《函关秋赈图》)
无锡各界还尽力保护当地古迹,修复了著名的召公祠。2012年,三门峡市在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时,发现了这段湮没多年的往事。
2024年,三门峡市将“赈灾碑”进行重刻,并捐赠给无锡慈善博物馆。
(陕州赈灾碑新碑捐赠仪式)
豫西大赈灾,前后持续三年,是无锡跨地区赈灾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次,在中国近代慈善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北川废墟上的生命之舟
2008年5月12日
当所有国人都在期盼奥运之际
一场8.0级特大地震突然降临
地动山摇 家园破碎
地震发生后,无锡市急救中心第一时间抽调5辆车况性能最好的救护车、13名驾驶员赶赴灾区,千里驰援。
严旻辉驾驶的救护车,成为当时进入北川重灾区的唯一一辆救护车。参与救援28天,他和同事一次次转运伤员、物资和人员,小小救护车成为震区的一叶生命之舟。
(严旻辉当年的工作手稿)
(严旻辉当年驾驶的救护车前挡风玻璃)
与此同时,无锡人民踊跃捐赠,全市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共募集款物4.26亿元,接收175名伤员到锡治疗,帮助1930名学生到锡就读。汶川救灾,成为当时无锡规模最大的救灾行动。
此后,无锡还负责对口援建绵竹市汉旺镇的灾后重建,用两年时间为汉旺人民建设了一个幸福新家园。
2020年,在地震12周年之际,严旻辉当年驾驶的救护车被“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收藏,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高攀龙《高子遗书》
无锡自古为“至德之邦”
在一场场吞噬生命的灾难面前
那些心怀悲悯的无锡义人
或呼朋引伴、慷慨解囊
或毅然前行、涉险救灾
永锡不匮——无锡慈善文化
这次无锡建设慈善博物馆,首次将无锡的慈善渊源、慈善传承、慈善创新进行全面梳理,系统讲述现代视野下的无锡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故事。
● 泰伯开拓以来,无锡历代尚德务实,乐善好施;义人义举,充盈史册;义庄善会,天下为先。高攀龙发起同善会、余治著作《得一录》,倡导济世救民,引领思想潮流,开辟慈善“天下为公”的先河。
● 近代无锡,得开放风气之先,行实业救国之路。荣德生、唐保谦、薛南溟、唐锡晋等实业家秉持“以义主利,以利佐义”思想,义利并举,推动社会革新,造就百年工商名城、百年慈善名城。
● 新时代的无锡,满怀“善者无疆,大爱锡城”的愿景,中国特色慈善之路行稳致远。涌现出了化名“炎黄”捐款27年的张纪清、捐赠无锡慈善史上单笔最高捐款5000万元的华若中、 多次交纳巨额“特殊党费”用于救灾防疫的周海江等慈善榜样。2023年首届“无锡慈善奖”颁发,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慈善群体画像。
“⼈性之善也,犹⽔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
慈善,发于内心、表于行动
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
仁慈、善良、宽容、正直
这些⼈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早已融汇进我们的血脉
也呈现在历代珍贵的文物中
(河北博物院藏中山王方壶铭文“慈”)
蔚为大观——从文物中了解慈善
开馆之初,无锡慈善博物馆专门从故宫博物院和山西、河南、甘肃、浙江等省市博物馆借展了110件珍贵展品,其中36件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24件三级文物,推出名为“慈·善——从手到心的给予”的特别临展。
无锡慈善博物馆的系列展陈“大爱无疆——无锡慈善事业展”已获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在临展中,有周人所铸、展现母子情深的青铜母子虎,将自然界动物中的母子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慈之初、善之始;
能否行善政、德政,是古代评判官员的基本标准,有多件展现西周礼乐制度、吏治思想的青铜礼器,展示古代仁爱、民本思想的来源;
汉代年过七十的老者,会以国家名义“授之以王杖”,一根来自甘肃的汉代彩绘木鸠杖,展现了当时对老人的关怀抚恤;
十枚出土于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牍,只能用放大镜观看,却反映一千八百年前中国的救灾、问疾、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来自敦煌博物院的《九色鹿》《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五百强盗成佛图》沉浸式场景,反映了佛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金代“二十四孝”立体泥塑、宋人仿颜真卿《湖州帖》、明代木印雕版《饥民图说》、嘉庆楷书乾隆御制《五福颂》册等文物和各种官方、民间褒奖慈善的匾额、书信、文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上善若水、济世安民等思想的理解。
临展中,还有范蠡、范仲淹、苏轼、林则徐等历代慈善家的事迹,张謇、熊希龄、陈嘉庚等近代公益慈善事业先驱者的手迹和遗物。
“从中国慈善走向慈善中国”,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开展慈善事业的大爱善行,也用各种现代艺术品,以及时间轴、人物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充分展示。
义甲江南——荡口慈善往事
无锡慈善博物馆选址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中部,果育鸿模小学旧址一侧,可谓意义深远。
荡口古镇有着丰富的慈善文化遗迹,清末,古镇因汇聚了江南地区最密集的义庄,曾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义庄广行善举,护佑一方,体现了江南民间自古相传的济世情怀。
果育鸿模小学由荡口人华鸿模创办,他将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在华氏义庄“耕余书屋”的旧址上兴办了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培养出了钱伟长、钱穆等杰出学者。
追溯博物馆所在之处的历史,是文明、和谐、友善等品质的最生动呈现。
立体呈现——联动全域遗存
在慈善博物馆实体馆落成的同时,“锡善云城”数字慈善博物馆同步上线。
秉持“1+N”的总体思路,以博物馆主展为核心,联动荡口古镇华氏义庄、鸿模小学旧址、钱穆旧居、钱伟长旧居、绎之楼、襄义庄等遗址,辐射无锡全域92处慈善文化遗存,对无锡慈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展示。
点击进入“慈善广场”,还可以与友人互动,一起发起慈善募捐。
五月初夏 荡口风景正好
何不趁风和日丽
来古镇了解无锡千年慈善文化
实地感受义庄文化遗存
走进无锡慈善事业的当下与未来